2013年7月17日 星期三

邱文分享-談學習地圖






利用上個星期,各校段考放假之際,連趕7張學習地圖。費時近1年,共完成了37張,已經告了段落,再加幾個小圖,再加數學、英文、化學的示範學習地圖,應該就可大功告成。

做完之後的那個晚上卻失眠,半夜2點多,想了很多東西。

10月12日離開成長了19年的台南來到台北(19年來到過台北的次數可能不到2次),10月15日才走到台大校門。剛到台北真的很不習慣,不習慣四個人睡一間,不習慣硬硬的木板床,不習慣吱吱作響的電風扇,不習慣整天毛毛細雨的台北。我會認床、認枕頭,記得第一天睡覺,至少醒來10次以上,每隔1天次數減少一點,一個星期之後,才可以一覺到天明。

一個台大電機系的畢業生教高中物理,說起來雖然不是很不光彩的事,但也不是多了不起的事。高中時代,台大電機對我來講,真的是遙不可及的夢想,在拿到成績單的前一刻,我都沒有「肖想」過考上台大電機,以我的成績考上台大不是難事,但是台大電機耶!第一志願耶!

不知道是求學過程中,老師太強調知識,不強調方法,還是當然悟性太低。從高中到大二,搞不懂什麼叫作讀書方法,直到大二,才開始反省自己的讀書方法。大一懵懵懂懂,剛接觸原文書,看的很慢,幾乎每個單字都要查字典,因為即使是認識的單字,在物理、電機領域意義又不太一樣,考試前能看完一次就很了不起了,每個句子似懂非懂。大一很快就過去了,到了大二,部份課程以大一學過的東西做基礎,可是沒有真的搞懂,就算懂了,早已忘記,雖然沒有被當掉,但是成績直線下落。記得是大二下,我想這個問題想了大概有半年吧!才逐漸理出頭緒,了解什麼叫做「讀書方法」。

回頭想想,以前似懂非懂的唸了一堆東西,過一段時間忘了,再花時間似懂非懂的複習一次,過一段時間忘了,如此不斷地循環。前面的時間都是白白浪費。

重新反省了讀書方法,做了不少筆記,即使多年沒碰,我只要看看當年寫的筆記,很快就能恢復九成以上的功力。我把當時的思路歷程一一寫下,我的疑惑、我的問題、我的想法,搞懂了之後,再寫下當初不瞭解的問題何在的反省與瓶頸。

大學時代進過幾位老師的研究室,沒仔細看。瞭解讀書方法之後,再去教授的研究室,發現整面牆上櫃子擺的不是書,而是筆記,許多教授都是。這就讓我更加堅定信心。

掌握了讀書方法之後,學習有了很大的成效,成績又直線上升(大二曾低到70幾,大四又回到90幾)。

我一直在想,如果高中時代有人告訴我這些事,今天的我會如何呢?如果高中時代的我,遇到現在的我呢?可惜時間無法回頭,很多事情也無法改變。現在也逐漸感受到體力的衰減,記憶力的衰退。學生或許年輕,年輕就是有本錢可以揮霍。我相信,如果有人在高中時代告訴我這些事,我一定可以做得更好。

我是以現在的我遇到當年的我的心情,向各位推介,如果能掌握讀書方法,不只是一年、二年之後的聯考,而是一生將會受用不盡。你也才能真正進入讀書另一層境界。

-Top-

「碎碎唸教學法」!?

電機系的重科,人稱「三電四數」,包括:電子、電路、電磁以及微分、線代、複變、機率四科工程數學。以前在大一、大二學的工數,感覺就是背很多定理、算很多公式,為什麼要學這些東西?學了這些東西要幹嘛?完全不知道。等到大三、大四學到更深入、更實用的理論,才發現原來工數是用在這些地方。

我當時就在思考一個問題,這樣的「教學邏輯」、「教學設計」正確嗎?我也才體會到老師為何教不好?學生為何搞不懂?原因就在這些知識,對老師而言,一切都是理所當然,老師知道為什麼它是這樣?它要用在何處?它的架構、它的脈絡何在?然而對於一個初學者而言,突然要你接受一大堆從來沒有碰過的東西,根本吸收不良,簡單的講,這些知識對於一個初學者而言,沒有「經驗意涵」。

有些老師會說,你講的這些我也知道,所以我都會告訴學生這個架構、脈絡、為什麼、怎麼用等問題。問題就是出在這裡,「架構、脈絡、為什麼、怎麼用」比起一大堆名詞更沒有「經驗意涵」,要談到「架構、脈絡、為什麼、怎麼用」那是一個高階學習者的問題,更不可能是一個初學者所能「體會」,就像要一個十歲小孩,要他體會七十歲老人的智慧,我只能說「Mission Impossible!」。我們常講「小和尚唸經,有口無心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我再舉個例子,「如果你到台南,我歡迎你到我家,我告訴你怎麼走:出了後火車站,直走大學路,到了勝利路右轉,到了東門路左轉,會看到一顆大榕樹,左邊巷子斜坡下去,直走看門牌號碼就可以找到了!」這一段話對我而言是歷歷在目,十幾年來的生活經驗,但是對一個在地人,講一次他就懂了,說不定這一帶他很熟,自己會鑽巷子找捷徑,但是對一個外地人,講十次他也記不起來,就算畫圖給他看,他大概也找不到,他頭上一定冒出很多問號,直走要走多久,會不會過頭?大榕樹有多大?斜坡是向上的斜坡還是向下的斜坡。老師就好比在地人,學生就好比外地人。你能「體會」嗎?這樣的例子,多得不得了,以前在學校社團,我託人在社辦找東西,我自認為講得很清楚,左邊第二個櫃子,但是找的人就是找不到,因為我講左邊是進門的左邊,他認為是出門方向的左邊。其實,這就是教學的難處。

問題是要如何解決呢?我這幾年發展出一套「碎碎唸教學法」,在頁首放一張「學習地圖」,教完一個主題,我就會提醒學生,我們已經在那裡。上第二堂課,我就根據這張地圖,複習第一堂的內容,同理類推,上第三堂,我就複習前兩堂,時間可從幾分鐘到二十分鐘。複習完後,才開始新的主題。反覆的談「架構、脈絡、為什麼、怎麼用」,第一次學生無法體會,第二次、第三次,學生的體會程度會提高,當然配合跟學生經驗有關的例子,印象會更深刻。最後整章教完,再回頭看整章的架構。不只是如此,這些「在地人」的寶貴經驗,也應該形諸於文字,寫在最前面,有一天學生「頓悟」了,就會發現,「錦囊妙計」原來老師已經幫他準備好了!



原文:http://chioubw.myweb.hinet.net/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